论宋元宣城贡氏的家族传统

论宋元宣城贡氏的家族传统

宣城贡氏自宋代以来一直是文化世家,既拥有忠义之士贡祖文,还出现了贡奎、贡师泰、贡性之等重要作家。但是学术界对这一家族的研究尚不多见,只有杨镰先生《元诗史》对贡奎、贡师泰、贡性之三人的诗歌成就有所论述。为什么贡氏能够培养出这么多杰出人物,本文将对宋元明清宣城贡氏的家族传统作一探讨。

贡姓源于端木姓,其祖籍为河南黎阳,至西汉元帝时,御史大夫贡禹(为子贡后裔)已是山东琅琊(今山东诸城)人。到宋代贡氏后裔迁到大名府长垣县(今属河南新乡),当时武德大夫贡祖文就是长垣人,南渡后迁居宣城之南湖。他是贡氏家族的一位重要人物,以抗击金兵和保护岳飞遗孤名留史册。贡氏家族宋代以后的繁荣发展自贡祖文始。

 

一、贡氏以忠孝礼法传家

 

贡祖文(1071——1150),字仁德,死后追谥文宪,为贡师泰七世祖。靖康时,金人侵犯中原,开封和长垣等地相继失陷,贡祖文和当地百姓曾被金人所执,后脱身得归,和汤阴人岳飞同时参加义兵,护从康王赵构有功,封为都总军将。建炎三年(1129)正月,金兵南下,金军主帅兀术被韩世忠击败后,奔逃途中正遇镇守秣陵(今江苏江宁县境)要冲的贡祖文,贡部又与宜兴赶来之岳飞兵力会合,破金兀术于新城(今江苏省江宁县)。绍兴十一年(1141),和贡祖文有刎颈之交的岳飞及长子岳云,被秦桧等以“莫须有”罪名关押临安(今杭州市)大理寺狱,贡祖文愿以全家四口人担保,要求释放岳飞。但当他赶到临安时,岳飞及长子均已遭害,岳夫人及岳雷被发配到云南。贡祖文为保全岳飞后代,冒生命危险,隐匿当时年近十二岁的岳飞三子岳霖于秣陵总镇军部。为保护岳飞遗孤,他辞去官职,并将家由宣城迁至地处偏僻的曲阿柳塘村(今柳茹村)居住,以植柳养鱼为业。直至宋孝宗登基,岳飞冤案得到平反昭雪,贡祖文救孤匿孤的事迹才受到宋孝宗皇帝表彰,御赠匾一块,上书“旌表忠义”四个大字。贡祖文开创了贡氏忠义节操的家族传统,马祖常《集贤直学士贡公文靖公神道碑铭》赞颂道:“贡氏来北,肇自武德。荩其忠威,光被南国。”

贡祖文后代有一支世居宣城,贡祖文子贤,即贡师泰六世祖,为尚书省评事;贡师泰五世祖之琳,承信郎;四世祖大用,朝奉大夫;曾祖应霆,祖士濬。贡祖文在宣城的后裔虽然没有他声名显赫,但是依然保持了贡祖文开创的忠义节操的家族传统。贡氏的两位遗民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,一位是由宋入元的贡士濬,原系宋末进士,理宗宝庆三年(1227)发解浙漕,宋亡后不仕,力学砥节。另一位是由元入明的贡性之(约1318-1388),字友初,贡师泰族子,由国子生除簿尉,以刚直称,后补福建行省理官。元亡,明太祖征录师泰,后有以性之荐者,他改名悦,隐居会稽,耕渔自给。别人劝贡性之出仕,被他拒绝。贡性之每有所感则泫然泣下,慷慨悲歌,《赠别乡友芮公(讳麟)》写道:“老去亲朋见面稀,见时无计得同归。游丝落絮都成恨,社燕秋鸿各自飞。杜宇叫残孤馆梦,西风吹老故山薇。明年春雨南湖涨,拟把长竿坐石矶。”诗篇以伯夷叔齐采薇自比,充满黍离麦秀之感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评其诗曰:“盖惓惓不忘故国。……其不事二姓之意,尤灼然可见也。”

除了这两位忠于故国、讲求气节的人物,贡氏家族的许多成员都以正直孝友立身,比如贡士濬之子贡奎,生性至孝,父亲去世时,由京师至家,毁瘠枵然,言不能声。在母亲的劝告下,才勉强食粥。贡奎作官时,思及家中的老母和兄弟,去官奉母之心日甚。他在诗中写道:“我涉江与淮,思亲日以远。朝行夜忘寐,念此情缱绻。虚名亦何为,逐末乃舍本。驾言偶成兴,中路悔已晚。白云起悠悠,清泗流宛宛。仰惭林间翮,日莫倦知返。万里萍泛波,三年马驰阪。赋归何辞迟,相望愿强健。愉愉手足情,奉侍加飡饭。”元英宗至治元年(公元1321年),贡奎终以母老乞养归,再度回到贡村侍奉母亲,教授子弟。贡奎从子贡师道作翰林学士兼国史编修之时,逢朝廷修宋辽金三史,丞相脱脱主事,欲以辽金为正统,贡师道力争正统在宋。忤于当权,出补嘉兴路总管府治中,后卒于任上。贡氏族人贡珊,明正德六年(1511)进士,为官有善政,知唐山县,核清河官地以还民,时以佛称。入觐卒于京,无以为殓,唐山民奔走哭奠,争出车钱,护其丧归。贡珊为人孝友,母疾尝粪,兄病疽,吮之,入祀孝子祠。贡靖国,性孝友,为官耿直,抚循有法,遇到不合己者,辞官归家。贡璧,为官持法廉洁。以孝友廉介著名的贡氏族人还有明代的贡懋昭、贡钿、贡安世、贡汝悌等,清代的贡廷球、贡治明、贡松朴、贡时奏等人。

贡氏家族的子弟传承孝友族风,其女子也多以礼仪持身,忠于丈夫,孝顺公婆。光绪《宣城县志》收入《列女传》之“节烈”、“完节”的贡氏女子多达54名,比如明代庠生张大名妻贡氏,幼读《列女传》,即识其义,后殉夫。义士吴仕期妻贡氏,为贡安国之女,仕期上书忤权相张居正,为其党羽所害,贡氏奔求其尸葬之,并为夫讼冤,终至昭雪。另一位贡氏女子杨枝华妻则为保护丈夫而被杀,清咸丰十一年,贼人占据祠堂,毁烧本主,杨枝华被辱骂,贼持刀,妻子贡氏扭贼被杀。与她类似的还有杨门贡氏,贼刃其夫,她为救夫而殉难。更多的贡氏女子以守节著称,明代汤一国妻贡氏,夫早亡,抚育儿子汤旌尹,又娶贡氏女为儿媳,后汤旌尹早亡,姑媳同守,以双节称。潘次贤妻贡氏,守节四十年,辛苦守志,甚至于她的至戚省候,也坚持不见面。贡氏女子同样维护了宣城贡氏以礼持家的优良传统。

二、贡氏的学术与文学

 

如果说贡氏忠义礼法的家族传统是宋代贡祖文所开辟,那么其文化传统则始于元代的贡奎。贡祖文本来文武双全,但在国难当头之际,毅然弃文从军,建立功勋,他的后人则以文化显名,贡氏自贡士濬之后成为文化世家。贡士濬与其子奎、孙师泰入《宋元学案》卷九十二草庐学案。贡士濬子贡奎为宣城贡氏在元代最早显名的人物,贡奎(1269-1329)字仲章,天性颖敏,十岁能诗文。他曾任江西等处儒学提举。敷明性理之学,诸生皆竦听不懈。有一次学校报事迟误,属吏逮数人至,贡奎说:“吾以天子命提举儒学,教,吾职也,刑奚以为?”立命释之。乃书其坐屏曰:“读书之中,日有其益;饮水之外,他无所求。”贡奎与诸生揖让周旋,如师弟子礼,士论翕服。贡奎著有《云林小稿》、《听雪斋纪》、《青山漫吟》、《倦游集》、《豫章稿》、《上元新录》、《南州纪行》等共120卷。自贡奎之后,贡氏在宋元明三代任书院山长、教授、教谕、训导等学官职位的人多达32名,其中在任书院山长的就有九人,这是其他家族所难以匹敌的。其中明代的贡安国最知名,贡安国,字元略,翰林待诏汝成长子,穷究性命之理,实践躬行,为一代大儒,辞章之习不屑也。嘉靖三十五年(1556)贡生,由明经授湖口训导,迁国子学录。出知东平州,力行所志,民俗丕变。请休归乡,主讲志学书院、白鹿书院,门生遍布天下,同邑沈宠等皆为其弟子,学者称之受轩先生。与宁国知府、理学家罗汝芳及耿定相、欧阳德、邹守益、王畿善等参修《南畿志》。著《启蒙》、《规条》二书,门人私录其训解为一集,自署《学觉窥班》,学者称为受轩先生。入《明儒学案》卷二十五《南中王门学案》。贡氏在明代还出了两位进士,贡钦,成化甲辰(1484)进士,贡珊,正德辛未进士。

贡安国不喜辞章之学,贡奎则既长于性理之学,又擅长诗文。他去世后,陆文圭挽之云:“才优如贡禹,经行复精纯。海内多知已,江东尚有人。林泉隐君子,台阁古名臣。”。贡奎神道碑铭由著名色目诗人马祖常奉敕制文,张起岩书字,许师敬篆额,皆时之名士。元名儒吴澄称贡奎诗“温然粹然,得典雅之体。”《四库全书总目》评其诗格在虞集、杨维桢、范梈、揭傒斯之间,为元人巨擘。杨镰先生《元诗史》认为贡奎诗歌以五古最为突出,有阮籍《咏怀》、左思《咏史》之遗韵。
贡奎之子贡师泰(1298-1362),字泰甫,号玩斋。师泰以文学知名,为官不畏豪富、勤政爱民,所至多有善政。他与著名诗人杨维桢等友善;喜接引后进,推毂贤士,以故士誉“翕然咸归之”。元朝末年,江南战乱频起,至正十六年,贡师泰领义兵出战张士诚时,战不力,他怀印绶弃城到沪淞,匿居海滨。后任户部尚书,由海道向大都运粮,尽力维护着元王朝的延续。元人揭汯高度评价贡师泰的文学成就,说他“为文严密清丽,闳深典实。诗极幽邃冲远,能兼诸体,有盛唐风骨”(《有元故礼部尚书秘书卿贡公神道碑铭》),杨镰先生认为,贡师泰诗歌关注现实,颇能反映民生,诗格调清雅,五言古诗韵味深长,七言绝句轻盈灵动。

贡性之是宣城贡氏在元代第三代的代表人物,他诗才清丽,以七绝水平最高,意蕴深长,佳句迭见。比如《吴山游女》:“十八姑儿浅淡妆,春衣初试柳芽黄。三三五五东风里,去上吴山答愿香。”写的清新淡雅,毫无雕琢之痕。

除了贡奎这三位诗文家外,贡氏以文学显名的还有明代的贡钦,字元礼,敏给,写诗立就,诗文才情豪荡,长沙李东阳称赞之,此外,贡镛、贡汝成父子也以文学知名。

宣城贡氏从元代到清代,一直保持着家族的文化传统,著述丰富。除了上文提到的贡奎、贡安国之外,有文献记载的尚有如下著述:

元贡师泰著《玩斋集》、《诗补注》、《友于集》《螾窍集》、《闽南集》、《东轩集》;

贡性之著《南湖集》、《理官集》;

贡性之从弟贡颖之,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(1362)乡试中解元,后授会稽教谕、钱塘知县、平江路学正。明初李善长爱其才,荐为苏州府教授,后主应天乡试,转国子助教,升司业;燕王起兵后不知所终。著有诗文集三十卷。

明贡珊,著《唐山集》、《周易发鑰》、《正蒙皇极解》、《史学断义》;

贡师泰裔孙贡镛,字元声,少有深沉之思,博洽工诗词,耕读为乐,著有《西园集》、《西园遗训》各二卷。

贡镛族弟贡钦,字元礼,明宪宗成化二十年进士,会元。历官文选郎,久掌选事,出知顺德府。诗文才情光耀一时,著有《湖亭集》;

贡汝成,字玉甫,贡镛之子。学识博洽,文密而薄,赡而法。相国夏言尝称玉甫海内博雅学者云,著有《和斋集》、《三礼纂注》四十九卷、《吹剑集》、《籁野集》、《瀛海集》、《湖涯赋草》、《南阳略》、《杜机子》、《三大礼赋》一卷。

贡端,明代宗景泰元年(1450)举人,仕南雄府教授,编《贡氏萃美集》。

贡氏这些著述基本上涵盖了经史子集各类,其中经部与集部最突出,体现出贡氏家族极高的文化修养和绵延不衰的文化传统。

 

三、贡氏家族长期繁盛的原因

 

自唐代科举取士以来,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够左右朝政的士族逐步瓦解,到了宋代科举进一步发展,宗族实现转型,由士族宗族转向官僚士大夫宗族制。在这种依靠科举及恩荫维持宗族的情况下,宗族往往三代而衰。元代建立以来长期中断科举,家族的维持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。面对这些困难,宣称贡氏家族能够在元代发展兴盛,并维持到明清,一直保持文化世家的地位,极为不易。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,与家族重视教育、互济互助有很大关系。

贡氏族人多互帮互济,他们建有义仓、义学、义塾等多种形式的家族互助机制。贡士濬曾作义塾以待四方学者,得到了乡人的尊敬。清代贡氏族人贡时奏,字和林,性至孝,乐与文士交游。他家为中产而好施予,族党多感其德,甚至邻邑遭遇饥荒,也积极出谷赈饥。贡时奏非常重视教育,族弟子有优秀者,必使之力学。贡治明,字子正,号南川,性诚愨,敦尚行谊,端方正直,治家课子严而有法。其子贡勋字佐廷,嗜学修行,为义塾教师。贡松朴,天性孝友,设义学训子孙,又设义仓赈族贫乏。除了家族之内倡学,贡氏家庭之中也同样崇尚教育。比如监生贡懋昭女嫁与袁登贤为妻,二十七岁夫亡,她孝事翁姑,教子春籍早岁游庠。

贡氏不但帮助族人,提携子弟向学,而且教化乡里。比如明代的贡镛,字元节,为贡师泰后裔。他不求显达,居常力耕,手录古隐士无名者以自况,确力行善事,教化乡里。有一次盗贼夜入其家,被他发觉后,命令子弟不要拿烛照之,并给布粟遣之。他的这一行为既挽救了为盗者,对贡氏子弟也不失为一次很好的教育。乡里有人患疫疾,众人躲之唯恐不及,而贡镛求善药往视患疫者。

为了加强家族的凝聚力,延续家族传统,贡氏还积极编撰族谱,建立宗祠。宣城贡氏族人贡端编有《贡氏萃美集》,此书今虽不存,但从题目可知,是选录家族人员诗文的总集。

贡氏家族能够历经宋元明清四个王朝而久盛不衰,并保持其文化传统,与宣城繁荣的文化也有一定的关系。

宣城,自西汉元封二年(公元前109年)设郡以来,历代为郡、州、府城,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,范晔、谢朓、沈括、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,尤其是宋代的文天祥成为忠烈的代名词,对宣城士风影响深远。文天祥离任后,宣城人感念他的德政,立祠纪念,明代巡抚宋仪望说:“今宋之亡且三百年,父老子弟每言丞相,辄泣下。”文天祥祠在明清几次修建,到清代将它和另外一位为当地献身的宋代地方官张果合并纪念。除了这些为宣城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,宣城人还崇仰其他忠义之士,明代成化年间邑人陶珦等人感念唐人张巡死节之事,建祠拜祭,倡导君臣之义。这些忠烈之士为宣城士人砥砺节气、讲求操守树立了楷模。

除了两位千古忠义之士,历代多有著名诗人来宣城任官或游赏。南齐谢朓守宣城时留下了诸多名作,使得宣城有“小谢城”之誉。唐天宝年间李白七度来宣城,留下诗文五十余篇,其中多篇成为传世经典。后人追慕谢、李遗风,接踵而至,韩愈、柳宗元、白居易、孟郊、杜牧、刘禹锡、罗隐、范仲淹、苏辙、杨万里、张孝祥、文天祥、罗汝芳、李东阳、汤显祖、王士祯、石涛等数百名文人雅士漫游宣城秀美山川,感受宣城丰厚的文化底蕴,写下诗词文赋千余篇。宣城本地亦培育出梅尧臣、周紫芝、吴潜、贡奎、贡师泰、沈懋学、梅鼎祚、施闰章、梅庚等诗坛名流及贡氏、梅氏、沈氏、胡氏等文化世家。历代宣城文人以弘扬地方文化为己任,积极整理地方文献,编撰了多部邑贤诗文总集,也对宣城的文风昌盛起了推波助澜之用。宋人李兼编撰《宣城总集》二十八卷,元人汪泽民、张师愚合编了《宛陵群英集》,清代梅鼎祚、施闰章等人在此基础上,编成了宣城历史上最完备的诗文总集——《宛雅》。在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中,贡氏家族得以长期保持并发展家族的文化传统,并且不断为宣城贡献杰出人才,而谈起宣城家族,也首推贡氏。

转至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3ee168830101f41n.html

admin

发表评论